回归初心 回归 HJK.im

我从 2012 年开始写博客,但是博客系统换了好几套,想法很多,产出的内容却不多。微信公众号也差不多是同期注册的,但一直没发什么东西。后来想着自己维护服务器太麻烦,于是迁移到了微信平台写作。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关注数和阅读数的上升能够满足我的虚荣心,而微信很容易可以获得初始流量。

作为一名 Ctrl+C/V 的选手,我的日常工作重度依赖搜索引擎。但是慢慢的,事情正在发生一些变化。过去我可以轻易地在搜索结果的前几条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,现在却开始变得困难。无论是用谷歌、百度、必应,搜索出来大部分是 CSDN 和 XX云 之类充满垃圾内容的站点,或者是很久之前的内容,甚至有些牛头不对马嘴。搜索出来的结果里面还有很多会贴一些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引流,或者是知识星球之类的更私密的圈子。

中文的互联网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恶劣。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,就像是一个流量黑洞,内容仅在平台产生和消费。

于此同时,微信平台本身也有一些问题。

第一是写作限制多,注册、发布、修改、留言都有严格审核,而且排版垃圾。

第二是微信(和搜狗)的搜索功能非常垃圾,那么多创作者的优质内容过了几天的流量期后就被雪藏了,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。

第三是公众号的模式,平台为了流量,恨不得把内容塞到读者嘴里。算法的推荐越来越讨巧,越来越短小平快爽。快餐式的阅读催生了快餐式的创作。卖课卖广告卖焦虑,每天想的就是三句话让读者为我充值。然而,即使是再优质的内容,流量期的高潮也不过是几天时间。这种变态的激励机制倒逼作者不断写作,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。但哪个人可以无限火力,源源不断高质量输出内容呢?所以要么为了质量降低频次也降低了流量,要么团队化运作,要么也生产一些讨巧的内容。

第四是很多政府部门的通知公告新闻都转到微信平台。好处当然是有的,微信足够方便,移动端也是大势所趋。但我觉得作为公共职能部门,有必要也有义务保留传统网站,保证信息及时、有效、公平、公开地传达和被检索。仅在微信/微博发布,只能说及时,勉强算有效,但绝不公平,至少对非微信/微博用户不公平,也不方便人民查阅检索历史通告。

转到微信平台两年,说实话刚开始我也想过流量变现赚钱什么的。偶尔也写过一些哗众取宠的标题和内容,事后想起来也有违自己的初心。后来发现自己既没有那个能力,也没有那个必要。

说到这里,我想喷一些「官媒」新闻起的标题。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教过我们,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应该能准确精炼的概括新闻的内容。但如今,这些「官媒」标题里藏着的屁非得憋着到正文里放,标题只有「刚刚」、「紧急通知」、「最新进展」等等。不知道是不是 UC震惊部 的小编来转正了,又或是为了阅读量 KPI 不择手段,连小学生都不如了。

最后,虽然主创作平台回到了博客,也会有些内容会同步到微信平台。相比于流量变现,我想我更需要自由地创作,不被规则限制,不被推荐算法限制,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,顺便为互联网的开放尽绵薄之力。